既要有引进时的全力以赴,也要有引进后的春风化雨、细水长流
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坚持以开放的理念、态度和胸怀,推动办学模式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刘利民会长为获奖机构颁牌,路钢副会长主持会议,协会监事会成员列席。
由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教育展和中外院校项目合作洽谈会三部分组成,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评审专家对分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深化开放办学实践,面向未来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科技浪潮催生学习革命,大学的组织形态、教学情境面临巨大挑战和深刻变革,但也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动能。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面向未来,复旦牢记初心使命,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秉持德才兼备理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开放办学路径,培养服务人民、兼济天下的卓越人才。他们认为,分会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的政治保障作用,党建业务融合成效显著,内部治理较为规范。你彻底绝望时,又发现一丝曙光。
你们可以发很漂亮的文章、找很好的工作,但作为复旦大学毕业的偏微分方程学者,你们对中国偏微分方程的发展是负有责任的。在千禧奖问题之一的Navier-Stokes方程组(NS)解的整体适定性研究领域,雷震与侯一钊合作建立了首个满足能量等式的三维模型并揭示了NS中对流项具有出人意料的稳定性机制,并与张旗合作建立了轴对称情形的解产生有限时间奇性的判别法进而刻画了潜在奇性解破裂的速度。这类学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这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可以去享受的生活状态。
但扎实地经过了的这一步科研训练,本科生将具备与相关领域顶尖数学家较自由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而这对他们的进一步成长意义重大。作为这一成果的延续,雷震与其博士生蔡圆及合作者林芳华、Masmoudi近期进一步建立了粘弹性流体力学方程组关于时间整体成立的粘性消失理论。
如果能培养出两个比自己强的学生,那他对社会的贡献就算很大了。他要培养三、五个能承担起国家责任的好学生雷震与学生们合影忆起当年在复旦读博的日子,雷震强调他得到了许多大师的指导。无论你读谁的论文,都要从头怀疑到尾,每一个环节都要挑战他,甚至怀疑他的研究目标。鼓励、陪同学生读经典论文,却不主张学生轻易发论文雷震作学术报告科研之外,雷震一直为本科生教授《数理方程》课程,积极推动复旦数院拔尖人才计划和专题讨论班的建设,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周年优秀导师奖获得者。
所以你的天地很广阔,有很多事情去做,甚至会发现你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周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为人谦虚大度,我的很多思想和技术都是从周老师那里学过来的。雷老师会亲身示范怎样去学习、研究。对参与拔尖计划的学生,雷震尤其注重培养方式,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眼界和品味,鼓励他们从思想和方法上去突破与创新。
在那片抽象深奥而又人迹罕至的数学高原,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峰矗立在前方:轴对称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解的正则性,密度具正下界的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组有限能量解的奇性,Schrodinger方程与二维不可压Euler方程组解的高阶范数关于时间的增长下界,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弱解......学术人生,贵在坚持在复旦读博阶段,雷震进入了非线性波动方程的研究领域,弹性力学方程组是其典型代表之一。近期,雷震与任潇(雷震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及张旗合作进一步得到了关于轴变量周期的古代解的刘维尔定理。
与其说失败,他更愿把科研比作冲浪或滑雪,始终是一种颠簸起伏的状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复旦数院目前已在许多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赵东元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能创造出这个结构的材料,那么肯定会能找到它的用途,哪怕目前来看还较昂贵。顾栋记得,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在国外联系赵老师,没想到对方立刻回复,那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回顾整个过程,赵东元感慨,实验之所以做成,一是因为异想天开,二是足够幸运。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局限在一个窄面,那就没了发展。说起科研,赵东元总是神采奕奕。他的学生、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伟说,中午大家一起吃饭的碎片时间,赵老师也常常讨论学术的问题。
我的成果都与复旦的环境息息相关。接下来两个月,大家紧锣密鼓调节实验参数、测试分析,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数据。
在复旦,赵东元一待便是23年,始终专注功能介孔材料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享誉国际的科学家——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44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许多人眼中,赵东元的科研道路无比顺畅,但这背后,蕴含了他对科研的热爱与超人的勤勉。赵东元的研究生获得过三次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国内罕见。
李伟,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孔径在2-50纳米。
时任复旦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普通化学》课程负责人王韵华邀请他也为本科生授课。很多学生下课请教他,哪怕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他总是很耐心地讲解,从不打击学生,非常爱护学生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但到底怎么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科学家,我认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和文化。如今,在赵东元办公室隔壁的陈列室,留存着当年课题组成员们积累的一本本实验笔记和博士论文。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经商氛围浓厚。对赵东元来说,与学生们在一起时的自己,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一种复旦精神。
在赵东元的栽培下,不少学生成长为教授:顾栋,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当年,顾栋从历史系转专业、选他做导师,赵东元非但不拒绝还表示欢迎。
2003年之前,他只给研究生开课。1980年,赵东元在吉林大学读本科我真的愿意做科研,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1963年,赵东元生于沈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我喜欢跟学生们打成一片,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加强自己的基础知识。能进复旦的学生,无论文科理科,我相信智力全都够了,剩下的就看你是否真的喜欢。赵东元为本科生授课除了带研究生之外,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17年。
赵东元说,科学家一定得后继有人,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发展,而宣扬科学是科学家的职责。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到录制网课,他还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认真编写内容,花费不少心血。
十多年来,赵东元团队一共创造19种新型介孔材料,全部是以FDU(复旦大学)命名。比如研究1+1=2有什么用?没用。
刚回国时,他几乎每周工作80小时,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当时正值赵东元科研最繁忙的阶段,令王韵华感动地是,赵东元爽快答应。